公司董事长郑宏舫应邀参加《直面掌门人》栏目采访:做一项工程 树一个标杆 交一方朋友

从热血奋发的“追梦青年”,到双鬓发白的“建设功臣”;从1973年领着一帮兄弟闯上海的“泥水匠”,到如今年施工产值超百亿元的上市公司掌门人……宏润建设董事长郑宏舫用一砖、一石、一坜浇灌出自己的梦想与光荣,也用一道道充盈着汗水的奋斗轨迹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再度崛起与繁荣。

倘若对郑宏舫的成功进行解码,用他一以贯之的经商宗旨可精准概括——“做一项工程,树一个标杆,交一方朋友。”投射到具体表现上则是,1993年起至今,宏润已累计获得61项白玉兰奖、9项鲁班奖、10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2020年,之于宏润建设,是走向高质量发展、主动开发市场的启动之年。站上新时点,郑宏舫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甬商又将如何书写出别样的精彩?答案或许可从近期上海证券报与约珥传媒联合打造的《直面掌门人》节目中找到。

拾遗:不想被上海“扫地出门”

47年来,郑宏舫的工作风格改变不大。他就像一位任劳任怨的大家长一般,冲在第一线是他的工作常态。

今年春节后,每当得知哪座城市发布了复工复产“指令”,郑宏舫便会即刻奔赴现场,亲自指挥公司项目“双线作战”。“既要有序复工,也要守住防线。工程建设与防疫一样‘不等人’。”据他透露,在杭州、宁波等多个城市,宏润都是第一批复工复产的企业。

“我们大部分的市政工程都是政府重点项目,说严重一点,一旦工期拖延太久,甚至会影响到城市后续的正常运转。”在商海打拼多年的郑宏舫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节奏,工作赋予他的意义,除了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责任感。

与许多白手起家的“创一代”类似,上个世纪70年代,“随波逐流”闯荡“上海滩”的郑宏舫起初并没有太多的想法。“一开始来上海,只是想过上比在农村更好的生活。但是农村孩子的物质需求并不高,改善生活的目标很快就实现了。而扎稳脚跟的同时,公司也随之越做越大。走到这一步,心中涌出更多的是关于企业持续生存、员工幸福生活等社会责任上的想法。”时过境迁,但谈及创业往事,郑宏舫仍历历在目。彼时,无背景、无人脉、无资金的“三无”青年为自己“设计”了一条独特的创业路,并且将这段经历总结为“拾遗补缺”。

“我们工程队早年接到的第一个项目是搭建简易房屋、修灌下水道,这是一个没人愿意做的小项目。”那时,饱受“没活干”苦楚的郑宏舫对这类信息特别敏感,只要听说有人家不做的脏活、累活,他都要追过去抢着干。卷起裤腿、挽起袖口,紧盯机遇不放的郑宏舫当起了水泥匠,带着工程队一帮兄弟高效保质的完成了这个小项目。此后,靠着无数次这样的“拾遗补缺”,攒到人脉、练足内功的郑宏舫在上海有了立足之地。

直到1989年除夕,又是一个“没人认领”的工程,让他迎来了事业转折点。“作为沪杭高速公路起始段,莘松高速公路当时已经开工4年多。为了赶工期,政府要求春节期间加班加点,但原施工单位不愿做。”郑宏舫一接到这个消息,当机立断应允下来。

面对这个意外“捡”到的大工程,郑宏舫带着70多个工友夜以继日地抢工期,不仅把原工期缩短了8个月,而且该项目还被评为上海市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白玉兰”杯工程。

经此一“战”,在上海建筑工程领域小有名气的郑宏舫名声大噪。南北高架、浦东机场、虹桥枢纽、世博会、世纪大道、上海远洋大厦……一项项由宏润建设建造的代表上海城市形象的工程先后落成。

对于这段“从0到1”的经历,郑宏舫感慨道:“那个时候,有人问我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我的回答是,一旦把项目做坏,要返工,那么客户下次就不会找我们了。做不好的结局,就是被上海扫地出门。”

纳新:从“道桥年代”迈向地铁时代

走稳了第一步,雄心勃勃的商业构想才能铺展开来。能打“硬仗”、打“漂亮仗”,让宏润建设成为国家住建部核准的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但快人一步的郑宏舫察觉到,市政项目的总体量有限。在日益白热化的竞争环境下,转型刻不容缓。

谈改变,看似简单,但找到方向却非易事。就在郑宏舫陷入迷茫时,一次国外之旅激活了这名甬商的商业嗅觉。“那次,我发现全世界都有地铁。但同时期,国内仅北京和上海有为数不多的地铁线。所以,我决定把地铁工程作为宏润的发展新方向。”

把思路转换成现实,是一个颇费周折的过程。“进入新市场,我们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就是资质问题。拿不到轨道交通资质,就代表了连投标资格都没有。”脑经活络的郑宏舫想到,既然靠自身无法达成目标,与有资质的合作方联手拿项目或许可行。

“于是,我们找到上海隧道公司合作投标上海8号线两个车站。中标之后,我提出,项目由他们指导,宏润负责交管理费和实际操作。就这样,我们完成了在上海的第一个轨道交通项目。”郑宏舫说。

郑宏舫并不是一个着急下决定的人,但一旦想法生成便会迅速执行。比如说,在投资硬件设备这件事上,他明白,谁拥有了盾构机,就拥有了更大的中标可能,更何况是在特别注重企业资质和资历的大型工程领域。而当时的市场状况是,一台盾构设备的价格高达千万元,民营企业自主重金购买盾构机是一件相当“轰动”的事情。

“从建设上海地铁线开始,我们就自觉地、与时俱进地壮大自身。在买设备、更新技术方面特别舍得花钱。”郑宏舫说。2005年,宏润建设与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盾构机购销协议,一口气买下两台盾构机。随着轨道工程量的不断增长,大手笔购买盾构机等硬件设备更是宏润建设的日常事项。

“公司上市后,郑董亲自主抓的一件事,就是不断买入盾构机。”宏润建设一名老员工透露,郑宏舫在业界是出了名的技术“狂人”,对项目技术和质量的要求相当苛刻。

“地铁轨道建设并不是简单的打地洞、砌水泥,其中蕴含的技术工艺含量不亚于造一辆地铁。这些超级工程往往是肩负民生大计的重点项目,所以重金买设备、‘吹毛求疵’地求质量,这些做法都不为过。”郑宏舫说,现阶段,宏润建设在地铁轨道工程上的设备储备已颇具实力:拥有41台盾构机、2台大型成槽机等轨交施工设备。作为国内第一家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盾构施工的民营企业,宏润建设的轨道交通工程已进入全国18个城市,2019年完成盾构掘进35.5公里。

此外,经过多年的市场历练和积淀,宏润建设目前已具备了地上、地面、地下全方位的建筑工程施工能力。公司业务版图清晰可见:道路、桥梁建设占产值30%左右;土建房建占30%左右;轨道交通占40%左右。

圆梦:得人才者得天下

千年古镇朱家角旁,大淀湖畔,这是宏润建设于2018年投资创立的上海宏润博源学校所在地。据郑宏舫介绍,这所国际学校,主要培养处于非义务教育阶段,且有意向出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为其提供双语或全英文的大学前课程(包括AP课程)学习。

“我自己小时候没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是一种遗憾。现在公司员工大多是从全国各地来的务工者,我想给他们的孩子更好的教育机会。”谈及投资教育领域初衷,郑宏舫坦言,企业盲目投资,资金链断了企业就没了,宏润不做归零企业,投资要可持续。而投资人才是企业发展、民族创新、国家富强的关键。“上海宏润博源学校的创立,既能为公司源源不断地提供创新科技类人才,又能为国家打造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实际上,投资国际学校,只是郑宏舫表达对人才、对教育重视做法中最夺目的一举。“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与其从外部引进人才,不如靠自身培养人才。”他透露,此前,宏润建设还通过与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合作,建立了以院校接收、内部培养为重点,社会招聘高端、技能人才为辅助的多渠道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国内外技术交流、大专院校专业学习、施工现场以师带徒等多种形式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种种落在实处的举措,也令宏润建设在科技创新上屡屡夺魁。2019年1月,公司参与完成的“地下工程穿越高速铁路的精细化控制技术及应用”科技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此外,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宏润建设,其承建的上海青草沙输水项目和杭州地铁、宁波地铁分别获上海市、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拥有发明专利授权9项,实用新型专利93项。


在郑宏舫看来,得人才者得市场、得天下,“想要拥有强大的科研团队和技术,必须在教育方面多下功夫,培养创新人才,才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

选编自 刘礼文/上海证券报

《直面掌门人》是由上海证券报和约珥传媒合力打造财经人物深度访谈类节目,汇聚有创新力、影响力、领导力、前瞻力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掌门人并宣传企业成就。